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
2025-08-16 14:09:57
面积超4600万亩,全链融合发展持续升级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
去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增长。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编制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4600万亩,全链融合发展持续升级,加工业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加快由“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报告》指出,去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605.32万亩,同比增加114.98万亩,增长率为2.56%。在这一年里,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统计的省(区、市)达到28个,其中面积超100万亩的省份数量达到11个,比2023年增加1个,按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苏、贵州、江西、云南、辽宁、吉林、河南,这11个省的面积之和占据了全国的89.64%。
从水产品产量来看,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达到443.36万吨,同比增加26.71万吨,增长6.41%,占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2.55%,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来,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从4.85%稳步提高到12.55%,累计提高7.70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我国地域辽阔,水稻种植分布广泛,水产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各地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将鱼虾蟹等各类养殖对象引入稻田,与原有的耕作制度巧妙结合,成功培育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种养模式。其中,稻小龙虾、稻鱼、稻蟹模式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
稻小龙虾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大模式,去年全国应用面积约26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46%。稻小龙虾以“一稻两虾”共作模式为主,通过环沟改造构建起稻虾立体空间,实现了“一季稻、两季虾”的周年循环,充分利用了稻田资源。稻鱼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第二大模式,去年全国应用面积近14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0%。传统稻鱼模式主要依赖自然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相对粗放,而现代稻鱼模式通过实施田间工程,融合现代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水产品的产量和效益。
经营主体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经营主体的变化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产业持续进步的关键力量。
《报告》指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传统农户纷纷踏上转型之路,他们积极加入合作社或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借助这种方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成功连接起广阔的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各地广泛推行,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稻田工程建设,企业则提供鱼苗并实施保底收购,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还提升了生产的规范性和市场适应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迅速崛起,成为技术推广和对接市场的主力军。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纽带,全面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致力于贯通产加销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农文旅,充分拓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多种功能,不断拓宽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一些地方在市县级层面,立足县域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将稻渔综合种养培育成为县域重要产业;在省级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推动,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布局产业链功能板块,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协同发展。湖北、江西鄱阳湖、安徽江淮、江苏、湖南洞庭湖小龙虾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这些产业集群凭借规模化效应和协同发展优势,有力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形成良性循环打造创新标杆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重要产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未来将更加重要,发展前景广阔。
《报告》分析,当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是技术瓶颈制约。如种养适配性难题尚未解决,水稻抗倒伏要求与水产养殖水深需求存在矛盾,个别经营主体可能过度追求水产品产量导致水稻减产;水稻单作的农业机械不完全适用于稻渔系统等。二是产业链条有待升级。稻渔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品牌溢价多被中间商获取,农户端收益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稻渔产品品牌营销时均贴上“生态鱼”“有机米”等标签,但缺乏如功能、地域特色等细分品类,特色不鲜明。三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小农户主导模式下,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不高,原料供应和品质稳定性难以保障,制约了产业链条延伸,同时也制约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推广应用。
《报告》指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科技、组织、市场和政策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形成“技术驱动-规模效应-品牌增值-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全力打造全球生态农业创新标杆,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中国方案。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大抗倒伏、耐深水水稻品种与适应稻田浅水环境、耐低氧、抗病害水产品种等适配性种养品种研发。加大田间工程、物种配比、精准栽培、健康养殖、环境调控和生态治理、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推广效益好、不挖沟、水稻稳产丰产、产品品质提升、节水节肥减药的新型模式。加大符合稻渔系统特点的新型肥料、饲料、智能化轻简化机械设备研发和推广。二是优化经营模式,提升组织化水平。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连片种养区建设,通过“小田并大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机械化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支持企业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等。培育稻渔领域“新农人”和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破除要素制约。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推广“稻渔贷”等金融产品。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将水产疫病、极端天气等纳入稻渔综合种养保险范畴。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高附加值体
系。发展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支持经营主体开发稻田鱼预制菜、渔米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完善产地物流网络。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稻田艺术+生态研学”等各类综合体,开发稻渔文化IP,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等。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支持“一地一品”,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鼓励采用区块链技术全程溯源等,提高品牌溢价。(记者 王佳仪)
转自: